展商动态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领跑全球,2025年保有量可望超过3000万辆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交出了产销两旺的成绩单。自2015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国产品牌迅速崛起。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群策群力、奋发有为,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乐观估计,伴随2022年产业补贴完全退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真正进入“市场驱动的新发展阶段”,明年新能源车会增长到500万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会在20%以上。

电动汽车百人会预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到900万之间;2030年,大致在1700万到1900万之间,中国品牌会占到60%份额。保有量方面,2025年中国会超过3000万辆,2030年大概接近1亿辆,2035年大概接近2亿辆,2040年接近3亿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核心技术支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不断创新,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电池技术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二是政府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202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极大地调动了人们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而根据百人会的预估,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的目标要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这一目标,将提前三年达成。

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7万辆和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2倍。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17.8%,继续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达到12.7%,高于前10月。预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超过34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认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显示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过去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月快速提升,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

12家车企月零售销量过万,市场多元化发力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各家表现也不尽相同。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7.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9.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6%。

乘联会数据显示,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14家,较前期大幅增多;11月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过万的则有12家。

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的表现依旧强势,11月零售销量分别为90142、44157和31732。新势力的市场表现在11月十分亮眼,小鹏、理想、蔚来、哪吒四家新势力均实现月销过万,位于第二梯队的零跑、威马交付量也超过5000。传统车企打造的新能源品牌也开始走量。11月,广汽埃安实现终端销量14566辆,同比增长123%。大众ID、吉利旗下的极氪汽车、东风旗下的岚图汽车11月交付量分别为14167辆、2012辆、1139辆。

为何新能源车销量逆市提升?

截至今年9月,蔚来、小鹏、理想的累计交付数均达到10万量级。如果将月销过万的成绩保持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品牌迈过年销10万辆的门槛。而2017年特斯拉年销10万辆目标达成,被业界认为是经营进入正轨的标志。

崔东树此前曾称:“新能源车发展核心特征是降成本、规模化,不是简单的高科技过程,不是曲高和寡的过程。”随着新能源车规模化生产、市场接受度提升与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新势力”乃至“新能源”未来或许不再是消费者为了“尝鲜”或者车牌的小众选择,而将真正成为“主流”。

尽管价格相差巨大,但销量表现良好的新能源产品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直击用户需求。相比过去传统车领域想做一台能打动大多数人的“三好学生”,新能源产品对目标人群的研究更加细分,一辆车在设计之前,就明确地知道它需要解决哪些痛点,要卖给谁。用户共创模式又将更多的客户需求反馈给车企。

快节奏的新品研发周期与OTA升级功能,可以让新能源产品能更快地去满足用户需求。相较于传统车型,这些新产品、新品牌能够更加灵活迅速地去拥抱不断变化的消费群体。

另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体验。从愿意为视频网站付费,到乐于去各种网红店打卡,年轻人尤其是Z时代消费者热衷于为体验付费。新能源品牌推出的官方直售、在线下单、免费充电、一键加电等服务,在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带给消费者和传统品牌不一样的服务体验。此外,社群运营、用户共创等模式让用户参与到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和品牌的共同成长。

这些特质也决定了传统车企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突破更多束缚。因此,许多自主品牌纷纷推出更加扁平化的独立新能源品牌,以便更加灵活地去实现转型。相比而言,大多合资品牌在资源调度、产品决策等方面流程较长,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也不够理想。

理性看待快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势必会给中国带来许多利好。一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使用新能源汽车出行,有利于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对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大有裨益。二是降低石油依存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中国降低对外石油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三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而且能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充电桩产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但需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想把握机遇实现“变道超车”,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须多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推动技术升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顺应现代网络智能化趋势,在提升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汽车的智能数据处理能力,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出行体验。

二是促进融合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是提升用户体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根据市场需求,特别是用户体验,进一步提高标准,拓展满足用户需要的新功能。坚持实干,不断创造用户价值,使新能源汽车在原有基础再上一层楼。

四是拓展国际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能只是“自产自销”。未来,新能源汽车应深化研发设计、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市场竞争,谋求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市场份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