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电路网络的“命脉”,传统线束产业由来已久。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 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 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
在现代汽车上,汽车线束特别多,电子控制系统与线束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把微机、传感器与执行元件的功能用人体来比喻,可以说微机相当于人 脑,传感器相当于感觉器官,执行元件相当于运动器官,那么线束就相当于 神经和血管了。
传统汽车线束行业当中,以日本矢崎、住友电工、安波福、德国莱尼为代表的跨国巨头在制造和交付方面都有着数十年的经验积累,这也成为其最明显的优势,以及能够长期垄断市场的“资本”。
不过,随着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电气化、智能化趋势赋予了传统线束产业新的活力,原本稳固且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也逐渐松动。汽车线束国产化的机会来了吗?
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线束厂家有数千家之多,生产集中度低。市场上也不断出现新的线束厂家,但大部分线束厂家欠缺一定的技术实力、服务体系网络以及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线束行业,在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之后,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两级分化明显,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形成了国际知名的线束大品牌,且占据着本土线束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份额。
目前我国汽车线束行业竞争情况较为分散,没有绝对占据垄断地位的汽车线 束企业。同时,汽车整车厂商实施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进入壁垒较高,供应体系相对封闭、合作相对稳定。因此,依靠和合资汽车厂商的密切合作,外资线束品牌厂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内线束厂商通常为国产汽车供货,只有少数汽车线束生产商能够进入到合资或外资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体系。
随着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多年自主发展和配套经验的积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技术更加成熟,产品质量更加可靠,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已达到了国外主流技术水平。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行业正逐步向生产精益化、非核心业务外部化、产业链配置全球化、管理机构精简化的方向演化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此趋势下,形成以汽车整车厂商为核心,以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的金字塔形多层级配套供应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有着更紧密合作关系。
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内线束企业获取增量市场并逐步壮大。
此外,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国内线束企业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外资或合资汽车线束供应链体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国内线束企业的快速发展, 正逐渐改变外资占据汽车线束领域绝大部分份额的格局。
贴近最大需求市场
有行业人士告诉集微网:“基于传统汽车产业较为封闭的调性,线束这类直接与驾驶安全挂钩的行业更是鲜有新增供应商的机会,因为海外大厂的积累太多,甚至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起量之前,国内线束厂的客户群基本就以国内车企为主。”
“不过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几家头部线束厂的客户群也逐渐向海外拓展。比如天海集团,通过积极与合资品牌配合抢下很多安波福、李尔的业务;另外,沪光股份与上汽、大众、通用几家国际客户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也在进一步改变上述局面。整车市场规模扩大,就意味着对线束的需求量扩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 Markets发布的数据,全球汽车线束市场预计将从2021年的470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574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1%。该机构同时指出,尽管欧洲和北美的需求也在增加,亚太地区仍然是汽车线束的主要市场。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景气对线束厂来说,无疑是个非常有利的条件,越贴近市场,越能够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行业人士指出:“其实许多终端厂都更愿意看到自己的供应链集中化,因为这样能明显的降本增效,所以我们会看到,终端开拓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供应链厂商去当地做配套。就好比中国手机产业链一同去印度建厂,现在有能力、有实力的车用零部件厂商也几乎都在整车厂周边建了厂。其实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对客户提出的各类需求作出反应。”
不仅如此,终端市场的蓬勃发展还给国内线束厂商带来提升产品价值量的机会。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不断升级,其实是创造了更多高压、高速线束的需求,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突出表现,也意味着它们对高压、高速线束的需求增长。
一名熟悉线束行业的受访者告诉集微网:“与传统车企相比,这些新能源车企其实更愿意给新供应商机会,尤其是国内厂商,因为新能源车企当前面临的成本压力不小,而国内厂商与国际大厂相比有很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然而,市场竞争向来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仍面临诸多挑战
笔者将住友电工与沪光股份两家企业的一季度营收进行大致比较发现,虽然财季的计算方式不同,但可以明确的是,两者的营收规模相差巨大。
据财报,住友电工在2022第一财季汽车线束业务实现销售额3438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72.24亿元),而沪光股份2022年第一季度总营收约7.5亿元。“其实沪光股份在国内线束行业已经算是排进前五名的企业,碍于国内整体起步晚,规模还是比较小,并且现阶段出货的产品以低压线束居多。”上述受访者谈到。
“为了抢到更多订单、提升市场份额,国内不少线束厂都通过杀价的方式来竞争,所以也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都不算高,甚至有不少都是在亏钱。”需要持续关注的是,这些企业在此刻降下的价格之后还能否有机会涨回来?
虽是“下策”,但这样的方式的确让国内线束厂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现在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愿意给本土供应链机会,线束厂也愿意让利,所以订单量增长得很快,沪光股份的订单甚至都接不过来。由此也延伸出当前国内线束厂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产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起量之前,能让国内线束厂施展拳脚的空间不多,可以预测,大家对于产能的规划也会相对保守。然而短短几年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这也使得线束厂出现产能吃紧的情况,不得不加快扩产的动作。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的“风口期”不会等,如果国内厂商产能扩充受阻,很容易与产业红利擦肩而过。
除此之外,专利和人才方面也是这些老牌线束厂的优势所在。
首先基于长时间的积累,老牌线束厂在金属材料、布线设计等环节必然有更全面的专利布局,尤其是对上有材料的卡控,很可能会给国内线束厂后续的发展形成限制。另外,由于目前线束制造中的装配环节还是以人工为主,国内线束厂加速扩产、寻找设计人才的同时,也需要考量如何招到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装配工人。
综上来看,虽然市场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但与国际大厂之间技术、专利、经验、产能、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不可否认,国内线束厂商想要实现更大规模的替代,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