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商动态 » 造车新势力1月普遍疲软,2023竞争愈加残酷了!

在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座“大山”下,以及春节假期的影响,1月造车新势力们的交付,普遍疲软。

进入2月,新势力逐渐公布1月交付情况,除理想和埃安外,无一破万。经历重大人事调整的小鹏,1月交付了5218辆,之前势头不错的蔚来和极氪,也在1月份明显减速。

2022年吃下近700万辆的市场份额后,2023年新能源车毫无疑问将往千万大关发起进攻,但对于新势力而言,外界一直有着乐观和悲观两种背离情绪。乐观是市场空间仍足以让某些新势力“长势喜人”,悲观的是,特斯拉降价、补贴退坡以及新势力自身的局限,让它们难以进一步突破。

被“卷”是必然的,把抓手伸向更多细分市场,也是新势力必然的做法,从第一个月交付以及近期的新车规划,可以看出新势力们今年的端倪。

残酷的竞争:卷纯电、卷插混、卷20万级

整个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近乎翻倍。哪怕增长率出现下滑,也没有人怀疑今年新能源车仍处于爆发红利期。

可随着新老势力参与者众,新势力们已经很难连续多月呈现高增长,从近期的走势不难看出,蔚来和小鹏这样的头部势力,已经许久没有在销量上带来惊喜,理想的爆款思路能维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数,二线新势力们的涨跌,就像三体星球运行那样不可预测。

进入2023,新一轮的竞争已经远不是当下新能源产品结构的竞争,曾经的高端玩家,也要朝着更主流的20万级别而来,动力形式也不再拘泥于某一种,纯电、插混(包括增程),都成为了许多玩家绕不开的技术路线。

以蔚来为例,尽管在售车型几乎要用两只手来算,相比产能的扩张,蔚来的订单数量显然也并不像预期中那般丰裕,车子越出越多,但销量没有成规模增加。李斌曾预言去年12月ET5就能交付破万,事实上,这个目标仍然还很遥远,秦力洪的“吊打3系”言论,如今看来更像是又一次口嗨。

近期坊间已经传出2022款ES6、ES8大降价的消息,为了让切换到NT2.0平台,蔚来已然有为老款车型去库存的打算,的确,同样40多万的价格,NT2.0平台的ES7,会是更优解。

表现尚可的理想,则把目光聚焦到更主流的市场,即将发布的理想L5将进入20-30万元区间,这将是理想迄今最便宜的车型。

在插混(包括增程)市场,你永远无法绕开比亚迪和理想,一个是PHEV绝对的老大,一个是高端增程目前的领跑者,在问界尝到增程式的甜头后,零跑也在原有车型的基础上,推出增程版本,C11的增程版,下周就要开启预售了。

在目前已知的新车计划中,高端玩家下探到20万级别市场,已不可逆,原有的中高端玩家,也“誓死”捍卫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当然是降价后的特斯拉,一家独大的比亚迪,也成了大家的追赶对象。

小鹏P7、问界M5等车型已经提早应战,蔚来推出低一级别的子品牌,将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理想的爆款战略,也不得不延伸到20万元级别,小鹏也在筹备全新P7,试图挽救疲软的轿车表现。高端市场发挥不错的极氪,新年伊始,马不停蹄主动爆料自己的第三款量产车——一辆紧凑级SUV,价格大概率也会在20万级别。

2023年以前,我们广阔的市场以及补贴政策,给了大量新势力都有活下来的机遇,那么到了2023,市场竞争激化后,其实“新势力”的标签,已然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新能源车的新一轮“考试”,已经是产品和规模的白热化竞争,没有一家电动车企,能靠每个月几千台的销量活得好。有没有综合领先的产品力,有没有成本与规模优势,将筛选掉一批企业。

理想、埃安、蔚来、哪吒相对稳定

虽然1月份交付量普遍下滑,但是理想、埃安、蔚来和哪吒这几家的表现和其他新势力相比相对稳定。

其中,理想凭借15141辆的交付量成为了2023年开年新势力的交付冠军,一方面,增程式电动车受补贴取消的影响较小,既不用为了补贴在去年年底玩命拼订单,也不会受补贴取消的影响去涨价,比其他做纯电动的品牌少了一层影响。

作为传统车企打造的新势力品牌,埃安在2023年开年,也遭遇到一点小打击,1万出头的销量可能在其他新势力眼中已经很知足了,但对于目标在月销量4万以上的埃安来说肯定是不够的。对于开年销量的下滑,埃安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在2月1日推出两个重磅动作,一个是限时交付激励政策,还一个是热卖车型AION S Plus70乐享版。相信凭借近两年积累的市场和口碑,以及不俗的产品力,埃安迎来销量恢复应该不会太久。

1月份新势力交付量排名第三的蔚来表现也是中规中矩,8506辆的交付对于平均售价超40万的蔚来来说算是比较正常的发挥。并且,在1月份的交付中,第二代技术平台下的ET7、ES7和ET5三款车型占了交付量的85.6%,说明蔚来的新产品已经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

1月份新势力交付量比较稳定的最后一位是哪吒汽车。作为2022年新势力的最大黑马,哪吒的交付量曾一度领先蔚小理,不过这也和其产品结构有关。

小鹏、问界、极氪下滑严重

和上面提到的几个品牌相比,小鹏、问界和极氪这三家在2023年开年的交付上下滑就相对严重一些,当然各家也有各家的原因。

小鹏主要是G9事件影响一时半会儿没缓过来,加上P7即将推出改款,P5和G3i在同级中产品力也一般,一时间交付量被禁锢住了。现在对于小鹏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之前迈错了一步就让小鹏一下从领头羊跌倒中游位置,如果后面再踏错步,很有可能在新势力中掉队。

作为华为与赛力斯携手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AITO问界在2022年也有不俗的表现,交付量增长飞快。在华为与赛力斯的预期里,AITO要“在五年内进入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前三名品牌”。但是在2023年开年,问界的表现比较一般,4475辆的交付量对于主打增程车型的问界来说略微偏低了。不过问界官方表示,在1月13日品牌推出了新年新价格感恩回馈活动后,门店访客明显提升,问界系列车型订单仍在稳步增长。

1月交付下滑较多的还有极氪,不过极氪官方表示,交付量滑坡是因为自2023年1月11日起,极氪智慧工厂因生产线改造升级停产21天所致。根据规划,极氪2023年提出了14万辆的交付目标,并开启全球战略布局。1月15日,极氪009开启全国交付,近日还发布了第三款车型的预告图,新车有望于今年的上海车展首发,随着新产品的推进,相信今年极氪的销量表现应该不成问题。

暴跌的零跑和惨淡的岚图、极狐

要说1月份新势力最跌破眼球的非零跑莫属了,从2022年12月份8493辆的交付量,到今年1月份1139辆的交付量,零跑的跌幅超过8成。零跑目前有T03、C01和C11三款车型在售,都是颇具性价比的车型,所以出现如此大幅的下跌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再结合近期有消息称零跑在一线城市的体验店大规模撤店,EV君猜测可能是企业在进行战略调整。

传统车企出身的岚图一直不温不火,1月份的交付量也仅有1548辆,即便在新势力阵营里也属于偏边缘化的品牌。不过岚图CEO卢放表示,岚图仍将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加快推进营销体系变革和收益力改善,强化体系力建设,持续推动品牌焕新及价值向上。随着新车上市和销售网络持续拓展,对2023年的销量依旧充满信心。

比岚图更不好的就是极狐了,这个北汽、麦格纳、华为联手打造的“爆款”在1月的交付只有可怜的377辆。对于极狐来说,目前产品端堆料现象严重,不管用户感知如何,就是把好的东西往上装,但用户并不买账。营销端,极狐的打法也过于传统,去年几次赞助“老炮儿”的演唱会,看似声势浩大,但转化率极低,从最终销量表现来说应该都是失败案例。

双重压力 新势力2023年不容易

信达证券研报认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不确定性较多。从政策端看,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或退坡,政策刺激力度减弱;从供给端看,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或对企业的成本管控带来一定影响;从需求端看,刺激政策退出、疫情暴发或短期抑制部分乘用车需求,减弱汽车消费复苏弹性。

与此同时,头部造车新势力车企目前仍未走出“越卖越亏”的泥潭。2023年1月1日开始,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将对新势力车企后续的市场、毛利等造成一定影响;而“缺芯贵电”的局面也极大可能延续到2023年,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扭亏为盈的对策。

基于上述背景,张翔判断,2023年,造车新势力或将迎来大洗牌。对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来说,他们不仅占据技术优势也达到了规模效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而对于一些尾部企业来说,尤其是年销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而言,本身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已经很高,补贴退出后更加剧了其成本压力,产品的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2023年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大。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日前表示,2023年国内将有超过100款新能源汽车上市,市场竞争烈度会超过以往,新势力的格局和座次还将迎来数轮冲击和改变。

陈敬文判断,经过2022年的竞速,2023年新能源车市或将迎来新一轮淘汰赛。数据显示,与“蔚小理”同期进入市场的威马,今年以来销量大幅下跌,11月销量仅1000余辆。“创二代”里,上汽旗下智己、东风旗下岚图等月销量也往往仅千辆左右,转型发展的业绩并不理想。

目前,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尚处于亏损状态,而2023年国家补贴的取消,将进一步加剧经营压力,部分边缘化的低销量品牌或无奈出局。从发展态势来看,造车新势力在2023年可能形成新的第一梯队多家车企群雄逐鹿的局面,在产品升级、品牌打造等方面展开惨烈的竞争。

致同咨询高级经理徐昉晗也认为,补贴政策的退出使整个行业从此前的“政策导向”过渡到“市场导向”,造车新势力除了要克服自身经营压力、应对内部竞争以外,还要面对传统车企新品牌的有力挑战,如比亚迪、广汽、上汽、长安、吉利等这些传统车企都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发力。相比于造车新势力,这些企业不仅有丰厚的资金保障,还有成熟的汽车销售网络,只要其产品品质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其抢占市场份额的能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更优于大部分新势力车企。因而,造车新势力在2023年的生存会比2022年更加艰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