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 " 价格战 " 洗礼后,中国车市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24 年首月,我国乘用车销量进一步提升,同比增长 68.6%,达 127.8 万辆,占乘用车销量总量 60% 以上,达 60.4%。价格战的持续进行,加上电动化的助力,自主品牌逐步掌握国内市场 " 主动权 "。
事实上,除了乘用车市场以外,电动化浪潮的涌动下,国产零部件供应商也迎来了新的爆发契机。
" 博世们 " 开始焦虑?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无论是博世,还是大陆,或者采埃孚,均在零部件领域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威胁到车企巨头的生产进度。
以发动机喷油器为例,作为发动机中利润最高的零部件,博世凭借着独有的优势,曾垄断柴油发动机喷油器高端市场。与此同时,博世的 ECU 开发能力同样拥有领先优势,占据该零部件市场绝大多数份额。
然而,近年来,博世们的霸主地位却岌岌可危。
2024 年 1 月,博世宣布:"2026 年底前,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 1200 人。" 这是自 2023 年 1 月削减 1500 个岗位后,博世短期内的第二次裁员。
同样在 1 月,采埃孚宣布裁员 1.2 万人,分两批进行,分别是 2028 年裁掉一万个岗位,2030 年再裁掉两千个岗位。几乎在同一天,法国零部件公司法雷奥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员 1150 人。
尽管 2023 年博世、采埃孚等 Tier 1 供应商的营收数据尚未公布,但是从 2022 年的数据来看,三家供应商的营收都创下新高。
营收增加,供应商反而裁员,这预示着在电动化时代,供应商们的优势正被不断削弱,燃油车时代积累的优势零部件在新能源时代不再是 " 必需品 "。身处头部供应商的 " 博世们 ",已经感受到丝丝寒意。
至于 " 寒意 " 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博世中国总裁的一番言论得出答案——" 博世的优势是华为无法比拟的 "、" 还没有感到华为特别大的竞争压力 "。显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开始对国外供应链巨头们产生威胁。
国产供应商成 " 香饽饽 "!
智能化、电动化的加持下,传统汽车 " 三大件 " 开始向 " 三电 "、域控制器转变,车企对变速箱等零部件的需求降低。
与博世、大陆等还在转身阶段不同,中国汽车供应商们已经率先布局了智能电动汽车相关零部件。
以小鹏 G6 为例,作为小鹏汽车 2023 年的 " 爆款 " 车型,经过深入了解产品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后发现,虽然依旧有博世、高通、英伟达等国际主流供应商的身影,但是更多的零部件来源于中国本土供应商,比如中创新航、德赛西威、速腾聚创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自主品牌车型中。或许不少读者都发现,曾经百万级豪车才标配的空气悬架,却在近几年下放到 50 万以内的汽车产品上,这一变化的背后同样反映了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崛起速度迅猛。
具体来看,蔚来汽车、理想汽车、长安等车企选择的是保隆科技、孔辉科技的空气悬架。由此可见,国产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开始抢占国际巨头们的市场份额。
与被抢夺市场相比,博世们正在逐步失去 " 未来 "。数据显示,我国 2023 年全年汽车销量达 3009.4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949.5 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31.6%。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占比最大的零件,蕴藏着庞大发展潜力。
根据罗兰贝格的研究显示,电池供应商的平均利润是传统零部件供应商的两倍。可惜的是,博世放弃动力锂电池的制造,将庞大的利润空间拱手相让。尽管对于拥有百年积淀的博世而言,入局电池领域难度并不大,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追赶上宁德时代等,并实现盈利,其中难度不言而喻。
"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 " 早已成为行业共识,零部件供应商的未来不再局限于 " 三电 ",随着高算力的 SOC 芯片和集中式电子电气结构取代 MCU 和分布式电子电气机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R-HUD 等零部件的需求大幅增长。
去年 12 月,华为曾对外宣布,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拟成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据了解,华为将会把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车云、AR-HUD、智能车灯等业务注入新公司。
这一信息预示着,随着华为车 BU 业务的拆分,智能化时代的 " 博世 " 正在走进现实。
新 " 巨头 " 的崛起,标志着传统巨头正在走向衰落," 百年博世 " 面临着被时代车轮碾轧的风险。
不可否认," 养蛊式 " 的中国市场,对于任何车企、供应商而言都是残酷的,会有大批的企业被迫出局。但,从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出发," 内卷 " 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前进,不仅在整车领域重新掌控 " 话语权 ",同时也摆脱了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