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步入了全面大重组的历史性时刻。
2025年初,一系列重大重组事件相继落地:2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风公司”)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宣布合并重组消息,为汽车产业格局重塑打响了“发令枪”;3月3日,零跑汽车与中国一汽通过官方渠道同步宣布,双方已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再次为行业变革装上加速器。
三大汽车央企的一系列动作释放出强烈信号:面对行业变革,传统车企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寻求转型升级,力求打破孤立竞争格局,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共生共赢”的新生态迈进。
01
双向破局
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传统巨头与造车新势力的首次深度融合。这一合作打破了“新旧势力对立”的执念,其背后是双方对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的双向迫切性。
中国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在燃油车领域拥有完整的研发制造体系,但其新能源转型速度滞后于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
数据显示,在2025年首月,中国一汽旗下的“红旗”“解放”“奔腾”三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2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166.14%的增长率。但具体细分来看,公开数据显示,一汽解放品牌在新能源整车批发领域贡献了3200辆的销量。由此可以推算,中国一汽的自主新能源乘用车板块,在该月的销量不足2万辆。作为对比,比亚迪1月销量为30.05万辆。
再看大盘,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4万辆,同比增长29.4%。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汽需要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后起之秀的零跑汽车提供新动能。
零跑汽车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投入巨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其自主研发的CTC(Cell to Chassis)底盘一体化技术,有效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与车辆操控性能。通过合作,一汽能够快速获取零跑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前沿技术,加速自身产品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升级,缩小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零跑则可借助一汽的传统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自身产品在机械性能等方面的表现,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在此次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签署的备忘录中,也重点提及将“共同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今年1月,中国一汽在对外公布的《2025年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大新能源领域投资”。
对于零跑汽车而言,中国一汽的战略价值具有多维度、深层次意义,双方在资本层面的协同尤为关键。中国一汽作为汽车行业的头部央企,拥有深厚的背景、卓越的市场信誉以及庞大的资本运作体系,这无疑能为零跑汽车提供强大的信用背书。中国一汽的介入不仅彰显出对零跑汽车发展潜力与战略布局的高度认可,更能在实际运营中带来诸多实质性利好。
新能源财经智能出行分析师沈莹告诉记者:“从融资角度来看,零跑汽车在拓展业务、扩大产能、加大研发投入等关键发展阶段,需要持续且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中国一汽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良好的金融市场关系,能够为零跑汽车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等方面提供征信,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助力零跑汽车获取充足的发展资金,保障其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在投资合作上,一汽的资本注入可优化零跑汽车的股权结构,增强公司治理稳定性,为零跑汽车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战略资源,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抗风险能力,推动零跑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双方的合作也有利于市场布局的完善。中国一汽在国内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深厚的用户基础,尤其在北方市场和传统汽车消费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零跑汽车虽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崭露头角,但销售网络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及南方地区。双方合作后,一汽的销售渠道可以助力零跑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特别是北方市场和下沉市场;零跑的产品则能丰富一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巩固一汽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并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成本控制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考量因素。汽车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盈利与发展的关键。一汽在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具有规模优势,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零跑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本,但在规模效应上仍有提升空间。双方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协同采购,降低零部件成本;在生产制造环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共享生产设施等方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02
“生态作战”
在去年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要对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和长安汽车三大汽车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张玉卓直言,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几家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
东风公司、长安汽车、中国一汽三大央企的密集重组,其动因远超行业内部调整,而是直指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力的系统性重构。
汽车行业分析师林述成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产业面临企业众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足的问题,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频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三大央企的重组整合,通过集中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了产业布局的优化。这不仅避免了研发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研发效率,还促进了核心技术研发的深化;同时,生产资源的整合优化了生产设施配置,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销售资源的整合则构建了更完善的销售网络,增强了市场开拓能力。尤为重要的是,重组整合促使企业集中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自动驾驶安全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整体跃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产业创新能力亦获得显著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三大央企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具备坚实基础,但以往因各自为战,创新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重组合作后,企业得以汇聚各方优势,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并通过建立共享的创新平台,促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此外,产业协同发展得到加强。汽车产业作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行业,涉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等多个领域。三大央企的重组整合,不仅强化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还构建了更为完善、稳定的产业生态系统。凭借自身规模优势与强大的产业影响力,央企能够带动零部件企业、供应商等产业链相关主体共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
全球汽车行业正步入一个大重组的时代。在日本市场,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新能源变革所带来的深刻重组。在商用车领域,这一变革尤为明显,丰田汽车集团旗下的日野汽车与戴姆勒集团控股的三菱扶桑正携手重启全面的业务整合,旨在提升竞争力。而在乘用车领域,虽然步伐稍缓,但本田、日产、三菱汽车之间的重组计划已现矛头。
面对当前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汽车产业势必加速向共生共赢的转型升级迈进。这不仅是应对行业巨变、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路径。可以预见,在央企整合浪潮的催化下,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车企的战略整合进程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加速阶段。
展望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将步入深度融合共生的新阶段。林述成认为:“伴随汽车央企重组步伐的加速及企业战略合作的持续深化,中国汽车企业正从传统的激烈竞争模式向合作共赢的方向转型。与此同时,其国际化进程亦显著提速。在国内市场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中国汽车产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吸纳国际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此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效能,进一步巩固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